蛇類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
陳約周 龔照亮
( 湖南科技大學 桑植縣野生動植物保護站 湖南.桑植縣 427100)
【摘要】 在全面闡述蛇的生物學特性、蛇的生活習性、繁殖生育、蛇的價值、蛇的資源分布以及蛇的保護和利用現狀的基礎上,針對蛇的保護和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蛇的保護和利用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 野生動物 蛇 保護與利用
蛇是蛇亞目動物的通稱,在動物界它屬于脊椎動物亞門,爬行綱,有鱗目,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大約距今1.5億年前的侏羅紀,蛇分為兩大類,有毒蛇和無毒蛇,蛇不只是對人類有害,更多的是對人類有益,因而在開發利用蛇資源,減少對人類生產、生活造成危害的同時,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加強對蛇類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
1 蛇資源基本狀況
1.1 蛇的生物學特性:
蛇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獨有的生物學特性,主要體現在:身體細長,沒有四肢,體表被覆角質鱗片,全身由頭、軀干、尾三部分組成。絕大部分無毒蛇的頭呈橢圓形,而大部分毒蛇的頭呈三角形。軀干呈圓筒形,腹面后端有一裂形肛孔,它是蛇尾與軀干分界的標志。尾部自肛孔后端(尾基部)起逐漸變細,雄蛇的尾基部較粗,尾略長,雌蛇尾巴自尾基部驟然變細,尾略短。穴居蛇腹鱗細小,樹棲類和地面棲息蛇的腹鱗大而寬,呈長方形橫列腹面,無毒的色澤和斑紋沒有毒蛇的艷麗。蛇的口裂很大,除較低等的穴居蛇類外,一般的蛇能夠吞食比自身直徑大幾倍的食物。
1.2 蛇的生活習性:
隨種類的不同,蛇的棲息環境大致可分為穴居生活、地面生活、樹棲生活和水中生活。各種不同的蛇所吃的食物不同,一般分為狹食性和廣食性蛇,狹食性蛇一般只吃一種或特定幾種食物,如,烏梢蛇只吃青蛙,鈍頭蛇只吃陸生軟體動物。廣食性蛇所捕食的食物品種多,如昆蟲、鳥類、蛙、鼠、魚、蚯蚓、蜥蜴、蟾蜍。蛇的耐饑餓能力使人感到驚奇,常常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不吃東西。蛇一般都是奢水動物。
1.3 蛇的活動規律:
蛇是一種變溫動物,在環境溫度變化和其他因素影響下,它的活動具有一定的特點和規律,主要表現:1)、季節的差異性。蛇活動最適宜的溫度為20-30℃,10℃以下就不大活動,高于40℃,又無水供應時,經過一段時間它就會死亡。因此,春末直到秋末是蛇活動最盛的季節,尤其是夏天的秋高氣爽的秋天,7、8、9月份是蛇的活動遇高峰。2)、冬眠或夏眠,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的蛇往往在夏季休眠,以度過夏天氣溫過高、久旱不雨、水源缺乏的生存危機,其他地區的蛇在10月-次年4月期間就鉆入干燥的地洞、樹洞、草堆或巖石縫下中進行冬眠,以度過科季嚴寒的生存危機;3)、晝夜活動規律。根據蛇的捕食對象的活動時間,蛇的晝夜活動時間一般分為:晝出活動、夜出活動和晨昏活動;4)、濕度對蛇的活動有明顯影響,不同的蛇對環境濕度有不同的要求,如眼鏡蛇多于晴天外出活動,尖吻腹、竹葉青等喜歡陰雨天活動,在天氣悶熱將雨或久雨驟晴、濕度大時,蛇多外出活動。
1.4 蛇的繁殖生育
1.4.1 蛇是雌雄異體動物,體內受精,以卵生或卵胎生方式繁殖后代,一般蛇的交配在春夏之交的季節,蛇出生2-3年性器官發育成熟,具有交配的要求和繁殖能力。
1.4.2 蛇卵呈橢圓形,卵殼柔韌,白色或白褐色,通常彼此粘連成團,產卵最少的是盲蛇,每次只產兩枚,最多的是蟒蛇一次可達100枚以上,一般蛇的產卵數在10-20之間,除尖吻腹等少數物種外,蛇的產鏟期一般在5-7月,尖吻腹等少數物種的產卵期一般在7-9月。
1.4.3 蛇卵的孵化期一般為30-50天,初生的蛇可以自由活動,一般2周內都不需飲用食物,在產出后2-3周后才開始攝食,據報道,出生10-15天的烏梢蛇、王錦蛇、黑眉錦蛇等不需人工喂養,可長至30-45cm長的幼蛇,放在有水源的草從中就能自主生存,出生2-3周的尖吻腹可咬死小鼠。
1.5 蛇的價值:
1.5.1 蛇的生物價值:蛇以鼠類、昆蟲及陸生軟體動物作為食物,一些地區在谷倉和家中養蛇捕鼠和防治其他蟲害,蛇的仿生學具有極大的科研價值。
1.5.2 蛇的藥用價值:蛇毒作為止痛劑應用于晚期癌痛,風濕性關節炎,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偏頭痛。蛇毒還是止血劑和能抑制癌細胞生長。蛇干具有風除濕、止痛、定驚、殺蟲的功效,主治風濕性關節炎,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肌膚麻木不仁、疥癬,還是工藝品腰帶、提包、皮鞋、樂器的原材料。蛇膽對清肝明目、消火、止咳、化痰有很好的療效。蛇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對皮膚病、痱子、風濕病有很好的療效。
1.6 蛇的資源分布:
1.6.1 蛇是爬行動物中最多的一個類群,蛇目動物分為13科,除2科全為化石種類外,現今生存的蛇類已知的有11科,分隸于400屬,3000種,其中:有毒蛇有650種。蛇分布極廣,除南極洲、與大陸隔絕的海島及大西洋外,凡是有人煙的地方基本上都有蛇,其中: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種類和數量最多,溫帶次之,寒帶極少。
1.6.2 中國地處亞熱帶和溫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山高林密,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適應蛇的生長和繁殖,我國的蛇有53屬9科2000多種,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云南、貴州、浙江、湖南、江西、四川等省。
2 蛇的保護和利用現狀
2.1 蛇的保護情況:
2.1.1 1988年6月7日湖南省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湖南省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條例》,1988年8月26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湖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名錄》,將蛇列為三級保護野生動物(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988年11月8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珍貴、頻危的陸生野生動物均屬國家保護對象,國家對 珍貴、頻希的野生動物實行重點保護,各省、市、自治區根據野生動植物資源分布狀況,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采取劃定自然保護區、控制經營利用范圍等措施進行重點保護管理。
2.1.2 近年來,在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集中分布區域建立了一批國家、省、市(縣)級自然保護(。﹨^,不斷改善了野生動植物生存條件,使各類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1999年野生動物資源普查結果表明:自然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增幅遠遠大于其他林區。
2.1.3 為了加強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管理,依法監督野生動植物的經營利用活動,國家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相應設立了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機構,建立林業公、檢、法隊伍,每年都開展1-2次野生動植物的經營利用專項整治活動。
2.2 蛇資源的開發利用:
2.2.1 人類對蛇類野生動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促進了林區經濟的發展,不斷滿足城鄉人民對蛇類野生動物經營利用的需求,各地一般都有具有一定獵捕技能專門從事獵捕蛇類野生動物的隊伍,有的還是捕蛇世家。從二十世紀80年代農村勞動力的輸出,農業經濟收多元化和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的規模和年齡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顯然從事獵捕蛇類野生動物的人員也因野生動物保護法規的宣傳和查處非法經營利用野生動物的力度加大而大幅減少,目前專業化規;姆欠ǐC捕蛇類野生動物基本遏止,大部分是林區農民生產、生活中零星非法獵捕蛇類野生動物,使得蛇類野生動物的供應量不斷減少。
2.2.2 人們在對蛇類野生動物資源的開發利用中,注意到蛇類野生動物在獵捕、收購、銷售、運輸、加工中,懷孕的蛇和產出的蛇蛋沒有得到有效保護,嚴重影響蛇類野生動物的繁育,使蛇類野生動物資源遭到毀滅性破壞,盡管國家對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的科學研究滯后,但林區農民經過不斷的探索?偨Y出了一套完整的蛇類野生動物馴養繁殖技術,目前出版物刊登的蛇類野生動物馴養繁殖技術,都是人民歷史經驗的總結。據史書記載我國馴養繁殖蛇類野生動物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二十世紀80年代各地相繼建立了蛇類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基地,進入二十一世紀后,蛇類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由庭院馴養向野外放歸轉化,四川省宜賓縣泥溪鎮箭桿村農民王正武在林業部門野生動物保護人員的指導下2001年將人工繁育的4.1萬條幼蛇放歸山林,把人工繁育成功率高的優勢與野外生存條件適宜、活動范圍大的特點有機的結合起來,有利于提高蛇類野生動物的繁育水平,降低了蛇類野生動物的物馴養繁殖成本,實現了蛇類野生動物資源的良性循環。2003年非典的沖擊,國家在沒有頒布蛇類等野生動物馴養繁殖技術規程的情況下以其繁殖技術不成熟為由,禁止蛇類野生動物的物經營、馴養繁殖,各地蛇類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基地被迫紛紛關閉、轉產,蛇類野生動物的物經營利用進入走私行列。
3 存在的問題
3.1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管理的責任主體不明確。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了野生動物資源屬國家所有及保護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門,但未明確具體從事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的主體。而行政主管部門只能依法指導和監督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工作,對經營利用野生動物資源實施行政許可,查處非法經營利用野生動物的行為。不可能對分布范圍廣、種類繁多、活動性強的野生動物進行具體保護管理工作,林區干部、群眾自發保護野生動物的計劃經濟時代已成為過去,因而使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成為空中樓閣,這是盡管通過定期開展專項整治活動,使專業化規;姆欠ǐC捕野生動物基本遏止,但是無法根治順手牽羊式的零星非法獵捕野生動物和無償開發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的根本所在。
3.2 野生動植物保護體系建設急待完善。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設立了國家和地方各級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配備了必要的工作人員,建立了一定規模的國家和地方級自然保護(。﹨^,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野生動物保護法規。但是,影響野生動物繁育的至關重要因素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適宜野生動物生存范圍日趨減小,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經費無法保險,保護管理的必要設備設施奇缺,這就使野生動物保護管理行政執法象購建的住房完成主體工程后未裝修無法入住一樣,難以使野生動物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和依法經營利用。
3.3 蛇類野生動物馴養繁殖難度大。一是蛇類野生動物養殖的密度不能過大,一般每平方米5-10條為宜,不同物種和不同年齡層次的不能混居,雌雄性蛇應分開伺養,蛇的生活生長的場所隨氣溫的不同而要求不同。因而,一個規范的蛇類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場的基礎設施投資逾百萬,經營面積超過10公頃。二是蛇類野生動物養殖的餌料供應難度大。雖然蛇類野生動物的食料野生資源豐富,但人工馴養繁殖蛇類野生動物的種類多、數量大,僅靠人工獵采難以保證供應,而餌料的培植與一定的蛇養殖規模相適應。三是蛇蛋的收集、保存難度大。要提高蛇蛋的孵化率非得購建專門的設備設施實施人工集中繁殖不可,否則和蛇蛋的野外繁殖一樣不僅面臨螞蟻和霉變的危害,而且還會推遲孵化期,影響幼蛇的正常生活,降低幼蛇的保存率。四是蛇類野生動物繁育難度大。據有關資料記載通常一條雄蛇可與多條雌蛇交配,而一條雌蛇交配后,不再與第二條雄蛇交配。
4 對策及建議
4.1 實行野生動物各物種懷孕和產卵期的全國性禁止經營利用制度。國務院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定期公布野生動物各物種懷孕和產卵期,野生動物懷孕和產卵期內在全國范圍內禁止該物種的獵捕、收購、銷售、運輸、加工,資源和消費集中區域的公安、工商和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加大巡查力度,從重從快打擊非法經營利用野生動物的行為。
4.2 進一步規范野生動物的馴養繁殖產業的發展。國家盡快出臺野生動物的馴養繁殖技術規程,制定野生動物的馴養繁殖管理規范,引導和鼓勵野生動物的馴養繁殖產業的發展。
4.3 開展“抓大放小”試點工作。每年的11月份至次年的5月份禁止蛇的獵捕、收購、銷售、運輸、加工,每年的6-10月份適度開展蛇類野生動物經營利用活動,滿足工業和醫藥加工的需要,減少蛇對人類生產、生活造成的危害。在林業部門的指導下,經營利用蛇類野生動物的單位(個人)按照技術規范繁育幼蛇,由林業部門集中將幼蛇放歸野外,實現蛇類野生動物資源的良性循環。
4.4 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在明確各級各部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責任的基礎上,加強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檢查工作,及時查處違反有關法規的野生動物保護管理行政執法行為。